免費領取“30個賺錢工具資源包”
前幾天好友沫沫發消息問我,「現在銀行理財的收益怎么這么高?」
原來,她打開銀行APP,被推薦了一款收益還挺不錯的產品——
不過點開來,這一堆亂碼一樣的描述就看不懂了,比如——
「這里大篇幅說的凈值,到底指的是什么?」
像沫沫這樣一直只買銀行理財的朋友,可能需要注意,未來銀行理財會越來越像基金啦~
這主要是因為央行的《資管新規》,今年落地了——
「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,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」。
大白話翻譯一下,銀行理財不再保本了。
關于這項新規,我們也聊過不少 :過去你喜歡的這類產品,只剩不到1%了
這并不是搞突襲,早在2018年,央行、證監會等4部委就提出了「要清理保本理財」。
本該在2020年清理結束,礙于疫情對經濟帶來沖擊,資管新規過渡期才又延長了一年。
圖片來源:中國人民銀行官網
總之,從2022年1月1日開始,所有理財產品都會「凈值化」,都由我們自負盈虧了。
最近,后臺也收到不少留言問「凈值型產品」的事兒,今天就來好好聊聊~
01
新規到底改變的是什么?
《資管新規》劃了一條線,讓我們自擔風險。而之前的,都可以叫做「舊銀行理財模式」。
銀行界的紀律委員,銀監會,2005年頒布了《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》,宣告著長達十多年的舊銀行理財模式開啟。
我找來仔細看了看,那時候的規定是說,我們可以和銀行按照約定的方式,一起承擔收益和風險。
圖片來源:中央政府官網
《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》
具體怎么說呢?
以前去銀行購買理財產品,是「剛性兌付」的:到期按照約定,連本帶息給你。
客戶經理通常會和你約定一個「預期收益率」,無論理財產品本身是否給銀行賺錢,銀行都會給你這個固定的收益率。
比如你花1萬元本金買了這個理財產品,合同約定一年后收益10%,那么到期后,銀行會給你10000元*(1+10%)=11000元。
要是當年產品的收益率高達17%,多出來的7%也不會給你,而是銀行自己收下;
如果產品的收益率只有5%,那么中間少的5%,就是銀行來兜底,從「資金池」里給你補上的。
但顯然,「兜底保本」是不可能長期持續下去的。
長期以這樣的方式運作下去,很容易積累風險。輕則銀行無法兌付理財產品而破產,重甚至能引發金融危機。
比如前年6月,近400個銀行理財產品出現虧損,多的甚至虧了40%;其中中低風險的固收類理財產品都有幾百個。
而現在資管新規落地,意味著這個產品本身的收益率多少,給你的就是多少,虧損也是你扛著。
銀行不會多吃你的收益,也不會給你補齊了。
不過,如果你之前購買了「保本型」產品還沒到期,不用擔心,銀行對已發行的存量產品還是會按照合同履約的。
02
凈值型產品是什么?
沫沫問到的「凈值」,指的就是每一份產品值多少錢。
初始單位凈值為1,就代表你花1塊錢,可以買入1份額產品。
如果產品后面賺錢了,對應1份額的價值增加了,那單位凈值也會上漲。
凈值型產品有這2個特點——
第一點:更透明了
左邊,是原來運作方式,像個「黑盒」。
我們投入100元在其中,到期把收益拿走就行,看不到銀行是怎么操作的。
而現在的產品像「白盒」,像右邊那樣,把運作的過程展示,用每日凈值的方式來展示產品收益。
第二點:風險要「買方自負」了
前面也說道,理財產品也是要投資的,投資就會產生風險。
想要了解到具體的風險,就需要看產品的風險評級,它可以在產品說明書中找到。
(某R2級理財產品評級說明)
銀行理財的風險評級一般分為5~6個等級,級別越高,風險越高。
銀行的凈值型理財產品追求的是穩健收益,目前還是以中低風險的固收類為主,對應的風險等級通常在R2-R3之間,占比超過90%。
這里多說一句,風險是個中性詞,包含向上的波動(漲)和向下的波動(虧),風險和機會也是相伴而生的。
如果風險等級上升到了R4甚至是R5以上,那說明這個產品的風險比較大,就要格外謹慎了。
03
關于「凈值化」的常見問題
最后,也為你總結出了3個問得比較多的問題,希望能解答你的困惑。
Q1:都是凈值型產品,那理財產品以后和基金有什么區別呢?
在打破「剛性兌付」后,理財產品的凈值也和投的底層資產漲跌掛鉤了,和基金的區別不太大。
看到3%-4%的收益率,有朋友可能會困惑,文章開頭沫沫買的產品不是有年化12%的收益率嗎?
這是因為,產品在宣傳頁的年化收益顯示中,只集中在最近的這1個月的收益。
用年化收益做「宣傳」,讓人以為一年中12個月都有這么高的收益,所以看上去很是誘人。
這也提醒我們,以后買產品前,首先要看看產品的整體走勢圖。
把凈值表現盡可能拉到最大,看看在長期內,這個產品的表現到底如何,是否經得起考驗。
圖片來源:某理財產品凈值圖
其次,也要多看看產品說明書。
了解下理財產品的風險等級、產品投向、業績比較基準和自己的預期是否一致。
但大家也不用緊張,雖然凈值型產品看上去波動比較大,這倒并不意味著風險就變大了。凈值型產品將以前封閉運作的資產漲跌情況作了展示,讓我們增加了對產品的感知度。
Q2:哪些機構會發行凈值型產品呢?
我們平時能接觸到的金融產品,基本上都是凈值型的了。
在《資管新規》中,監管部門作了嚴格限定:
銀行、信托、證券、基金、期貨、保險資產管理機構,是能夠發行資產管理產品的。
圖片來源:人民銀行官網
Q3:理財產品還有「穩」可求嗎?
想知道產品未來的走勢是否「穩健」,主要還是看「投向」。
這在產品說明書中能找到,你可以看看各類資產投資比例——
某R2級理財產品說明書中的投資比例描述
理財產品也是買了一籃子投資品,能投資不同比例的固定收益類(債券等)或者權益類產品(股票等)。
債券負責「穩」,收益沒那么高,但是風險相對較低;股票負責「進取」,風險高,但是可以博高收益。
一般而言,產品的風險級別越高,投資權益類產品的比重也會越大。不同股債配置下,收益也不同,供你參考——
數據來源:WIND
時間范圍:2015年1月~2021年12月
通常來說,債券配置越多,收益更穩,但相對也會低一點。
如果你對債券基金的挑選感興趣,可以看這篇 :3個指標選對「純債基金」
好啦,關于凈值型理財產品就和你聊到這里。
晚安
?
本文首發于微信公眾號:簡七讀財。文章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和訊網立場。投資者據此操作,風險請自擔。
【免責聲明】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,與和訊網無關。和訊網站對文中陳述、觀點判斷保持中立,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、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。請讀者僅作參考,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。
最新評論